日趨嚴重的交通持續擁堵是北京大都市病的重中之重,而持續膨脹的人口流動及支撐這些人口生活工作的保障物流則是北京擁堵交通下除交通路網規劃設計不合理之外最主要的兩個負荷要素。
首先是城市交通下的人流匹配問題。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2170多萬,由于房價高企和社區布局,51.1%的人口居住在五環外,而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43.8%的人口,但工作崗位、公共資源則基本集中在四環之內的中心城區,這種居住地與工作地產生的長距離限時人流對本就捉襟見肘的交通資源消耗巨大,而“攤大餅”式的北京環路交通干線網以及嚴重不合理的環路進出口設計讓供需失衡的城市路網更加脆弱。如果雄安新區按規劃目標達到1000萬人口的話,必須在規劃上就能有效地解決區域內限時人流匹配交通路網的問題。
其次就是城市交通下的物流匹配,人數可以限制,但消費的物質卻難以限制。北京是典型的消費型城市,2016年北京市市場總消費19926.2億元,占GDP的80.03%,其中服務性消費892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05.1億元,連續九年為全國最大消費型城市。而保障消費的商貿物流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2016年北京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達1060.7億元,批發和零售業產值達2352.9億元,全年完成貨運量24098.1萬噸,貨物周轉量671.2億噸公里,其中公路完成貨運量19972萬噸,貨物周轉量161.3億噸公里。
如此大的商貿物流讓時常崩潰的北京交通路網雪上加霜,也是壓倒北京交通擁堵這個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除常住的2170萬人口之外,2016年北京市接待旅游總人數達到2.85億人次,解決兩個人口群衣食住行的商貿物流模式和效率對城市交通影響巨大,如生鮮農產品、快遞等行業的總體布局、運輸方式和運載工具均存在不合理配置方式,部分交通管制政策更是與首都總體目標南轅北轍。
北京擁有規模龐大的各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社區菜市場,其中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交易額達到721億元,連續13年位居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榜首。然而從新發地等一級批發市場到城區內各低級批發市場直至社區菜市場的運輸過程中,只有很少部分持證貨車可以白天進入四環之內,多數貨車在6-23時之間是禁止在四環之內通行的,從根本上無法滿足白天實時補貨的巨大市場需求,必然導致商戶自行選擇小型汽車、電動代步車甚至人力車替代,數十倍地增加了道路交通負荷;此舉更難以提高冷鏈配送比例,降低凈菜上市比例,嚴重增加廢棄物回收物流量,極大地增加額外倉儲占地及道路運輸負荷。
北京市快遞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約占全國的6.5%,而快遞電動三輪車達到了5.7萬輛,涉及2696個快遞網點。雖然已經實現了統一形象、統一標識、統一編碼,但仍隨處可見快遞三輪車的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另外還有數萬輛外賣送餐電動自行車,雖然送餐靈活便利更容易滿足客戶時效需求,但許多交通違章行為也成為道路擁堵的催化劑。
新區無論是大批央企、總部企業進入還是科研創新單位或者高等院校遷入,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和政府附屬機構進入,依然會形成新的消費型城市甚至享受型消費城市,建成后的新區物流依然為商貿物流所主導。
按照新區100平方公里起步區、2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20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且人口達1000萬的建設規劃目標來講,儼然又一座人口密度遠超過天津而接近深圳的新城,同時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北京共同構成首都的一主兩翼,加上近在咫尺的天津及不可或缺的天津港共同構成區域物流主要節點,必然對區域內交通能力提出更大的要求,為避免形成新的大都市病,京津冀協同發展才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
根據對新區“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的功能定位,新區不僅僅是要在空間布局上呼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更需要在此基礎上從京津冀協同物流特別是商貿物流總體角度切入新區后續總體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
以現有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態勢,新區發展既不可能離開頂級政策的強力支持憑空建造,更不可能離開現實市場機制的規律獲取持續發展。京津冀協同物流也必然一方面要呼應新的物流需求與供給空間布局的短期變革,又要呼應服務不同經濟需要的多層次、高效率、智慧化和價值創造的物流業可持續發展要求。
首先要按照首都、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和天津市的功能定位科學劃分物流空間布局,按照市場機制規劃物流產業生態鏈和實現物流資源優化配置,以商貿物流為核心實現布局上的錯位發展;其次要充分發揮圍繞首都的機場群、港口群、高鐵網、高速公路網和各種管道運輸網及地下管廊等的作用,打造空間立體交通,推廣多式聯運模式,用智慧物流引領高效物流,讓城市間大物流變得高效率、低成本和優質量,讓城市內倉儲配送變得低價、暢通、迅捷和智慧;第三要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物流實體網絡和物流虛擬網絡實現“物流虛實網”,從產品原材料生產到最終客戶消費形成有效的多級、多層的需求-供應產品供需鏈優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無效物流和減少廢棄物回收物流,推進循環物流和綠色物流,形成物流與交通、產業、環境和居民的協調發展。
新區始建,任重而道遠,物流應是治愈大都市病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