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又吵了次大架。剛剛過去的那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口水仗,大家自動腦補一下像不像這樣一個場景:“你瞅啥?”、“瞅你咋滴?”……
吵吵囔囔皆為利往,虛虛實實各有主張。時間是唯一的賽場,價值是最后的裁判。
電商曾經也站在實體零售的對立面。今天品牌商、零售商、互聯網企業都給自己開設了“下半場”,零售好像不再分為線上線下的對立,大家都在想怎么融合,怎么打通。想想蘇寧、國美三四月份對外的戰略性溝通吧,“線上線下”、“新零售”,幾乎一個也不能少。
電商,是互聯網對商業的改造。新零售是電商的進階,是從“互聯網+商品交易”往“互聯網+商品流通”,進而往“互聯網+商品制造”的演進。
一個新零售,兩張互聯網
一個新零售,至少能承載兩張互聯網。一張關于人,一張關于物。
關于互聯網,網易在剛剛成立時的口號表述得很形象:網聚人的力量。今天我們一提起互聯網,就容易想到流量,流量的背后是人,人聚集在互聯網上產生好多行為……今天的互聯網聚合了人的行為,成為了人的入口。新零售除了要延展人的互聯網(線上線下流量都要抓),還要織起另一張互聯網,物的互聯網,聚合物的行為,成為物的入口。
在現階段,有關“新零售”的描述中,很重要的一環是“物流”(圖中“倉配”部分)。現代化、智能化的物流基礎設施是“新零售”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新零售”的真正想象力在于“C2B”,即“新制造”——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更是國家實力的基礎。互聯網化的物流是流通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互聯網化的制造是更高維度經濟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不管是物流還是制造,他們的升級都需要一個必要條件:“新能源”——大數據。
沒有“新零售”之前的前兩年,馬云說的是“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電商是IT時代流通業進化的產物——促進商品信息匹配的效率;新零售是DT時代流通業將要進化的產物——促進商品產銷匹配的效率。DT時代,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那么,如何先做到業務數據化?
ID是業務數據化的關鍵鑰匙
此前一篇文章《零售的未來所在》,分析了新零售時代消費者觸點處在一個三維立體網格中:位置、時間、社群。在三維立體網格中,有個核心的切入口:用戶ID。今天幾乎所有的中國互聯網用戶都已經擁有了唯一ID——手機號。用戶唯一ID的出現,使今天的零售商有機會在一個三維的網格中不管用戶以什么樣的方式與其發生接觸,零售商都能有效識別出來用戶的身份,并建立關于用戶的更完整的畫像。
用戶唯一ID是識別用戶身份、構建用戶畫像、把用戶行為數據化的核心入口。那么要回答“業務如何數據化?”,首先來問“你的業務相關要素是否ID化?”
舉個栗子,大家覺得滴滴打車是什么?“共享經濟”、“互聯網+出行”、“出租車行業的顛覆者”……bla bla bla。性感名詞的背后:滴滴打車是出租車業務的數據化。
出租車業務存在了很長時間,滴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移動互聯網的工具把這個上百年歷史的業務數據化了。如何做到的?
第一、作為用戶,你持有手機,首先你就是一個ID化的存在。
第二、當你打開滴滴打車的界面,內嵌的地圖數據又給了你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個ID化的存在。
第三、司機和你一樣作為一個持有手機的人,也是一個ID的存在,TA所處的位置同時也是有ID的(位置的ID就是叫GPS數據)。GPS+LBS,你和司機+手機。叫車、接單的出租車業務要素都被ID化了,從而業務數據化了。
從IT時代到DT時代,中間需要一把鑰匙(key)——ID。找到(或構建)業務要素的ID系統是業務數據化的關鍵。
新零售是“互聯網+”與“物流+”的融合
零售的三要素:人、貨、場。“人”的ID是什么、誰掌握這些ID?“場”的ID是什么、誰掌握這些ID?“貨”的ID是什么、誰掌握這些ID?
2015年“互聯網+”這個詞很火,什么東西都叫“互聯網+”。2015年,我跟風創造了個詞叫“物流+”。因為互聯網是基礎設施,物流也是基礎設施。在“互聯網+商品流通”(今天叫“新零售”)的場景下,我們應該把物流看成是一個互聯網。我們當前所共知的互聯網是以人的流量為經營對象的互聯網,而物流的互聯網是以貨的流量為經營對象的互聯網。
“互聯網+”掌握人的ID,“物流+”要去掌握物的ID。新零售,是“人的入口”對接“物的入口”。產銷“對口”,C2B才有望達成。
截止到2017年3月,三通一達加順豐,順利完成了資本化,“物流+”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更何況京東物流可能要單獨拆分上市,菜鳥大物流更已經是一個千億級的巨頭,他們總不會只停留在搬箱子上吧。
2017年4月6日下午順豐董事長王衛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
我更有興趣去發展一些新的業務。我做快遞做了20多年,我發現很多領域,很多產業,進去之后,還會很有意思,我們進去之后發現,其實物流可以幫助這個產業解決很多問題。再結合我們擁有的科技手段,就可以馬上幫助他們提升,我們覺得做這些事情,很有意思,對順豐來講,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子,中國現在很多產業,很多一些跨界的優秀企業,都在創造一些新的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在世界上是沒有可以借鑒和參考的。
王衛的這段話,可以作為我所定義的“物流+”這一新時代“互聯網”物種很合時宜的一種解釋。2015年至2016年曾經參與過順豐的幾個創新項目,帶著“物流+”的設想去發現新價值,恰也合乎了王老板“其實物流可以幫助這個產業解決很多問題”的判斷。
時間是唯一的賽場,價值是最后的裁判。你看新零售時,有沒有想過“物流+”?此問不僅僅是對物流企業,也對所有涉及零售流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