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通發展的理論內涵——關于現代流通問題的研究報告之三
2008-4-5 11: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陳文玲
國際化、社會化、信息化、多維化、物流主體化大流通的形成,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形成現代經濟中實物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個輪子的基本動因。把握當代流通發展的理論內涵,認識流通概念的內涵發生的革命性變化,才能保持推進現代流通的清晰思路。
現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與無形要素稟賦的全要素流通
進入流通的要素稟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流通中的要素稟賦以有形的、剛性的、有物質載體的形態為主,如以有形商品、有形貨幣、有形資本、有形資產的流通為主。現在更多無形的、柔性的、沒有物質形態的、更高級的要素稟賦進入了流通,如無形商品、無形貨幣、無形資本、無形資產等進入流通。在商品流通中,原來以實物流轉為主體的商流分流為商流、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等,分流為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在產權交易中,原來交易中固態的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分流為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資產和可分割、可交易、可流動的以無形形態存在的無形資產。原來以產業資本為基本形態的資本循環與周轉,分流為產業資本的流通、商業資本的流通、貨幣資本的流通、金融資本的流通,或分流為有形資本的流通、無形資本的流通或虛擬資本的流通。原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媒介——貨幣,分流為與金銀保持一定比價的有形貨幣和代表信用關系的無形貨幣。原來以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度量的勞動力價值和使用價值,分流為可以以此度量的和難以以此度量的人力資本和創造價值,勞動力體力支付在被使用過程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腦力和智能的支付在被使用過程中發揮的效力越來越大。以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為例,目前國際大企業這二者間的比例已經達到12或者13。根據國際合作發展組織的測算,美國1995年1/3企業的無形資產比例在50%~60%。無形資產的比重在企業產權交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現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全開放流通
當代流通已經跨越了國界,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具有世界性。如果說過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規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實現真正的國際化,那么當代流通通過高科技、高智能和現代化的營銷手段,把幾乎所有國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納入國際化大流通的軌道。生產的社會化、需求與消費的社會化、服務的社會化、資本的社會化、信息的社會化,可以說進入流通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載體,都變得越來越社會化了,流通的社會化是所有進入流通的要素稟賦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資本的流通、貨幣的流通、勞動力的流通、商品的流通、產權的流通都已實現或正在實現國際化,特別是由生產的國際化和資本的國際化發展成的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更引起了流通的量變和質變,如果說以前的流通主要局限于國際范圍內的商品流通,那么社會化大流通的國際化發展,則把世界范圍的全部流通物囊括在其中。世界經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越來越呈現出整體化、融合化的特征,流通的國際化正是現代流通跨國界拓展過程在空間范圍的展現,人類世界發生著更加廣闊而深刻的社會化變化。
信息進入流通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是經濟全球化的黏合劑,這是當代流通最顯著的特征。流通的本質是開放,是運動,是不斷地在流通中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在當代流通中,既有實物形態的物質替換和流動,又有以無形為特征的能量釋放和組合,還有信息的生產與傳輸,信息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使流通成了一個開放的非線性、非單一性、非均衡性的多維化、混沌化和網絡化的嶄新體系。從絕對意義上講,流通是沒有邊界的,流通所能到達的邊界是不確定的,是無形的,如果沒有人為的交易障礙,如閉關鎖國政策、禁運、經濟制裁或關稅壁壘等,如果流通的自然屏障已無法發揮作用,交通運輸比較發達,如果高科技使商品自然屬性的缺點得以克服,保鮮、冷藏、防震等技術完備,那么流通所能達到的邊界完全取決于一個國家或企業的流通能力。
現代流通是涵蓋生產和流通的全過程流通
工業化初、中期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相對獨立的形態逐漸隱退,其邊界益愈模糊。由于進入流通的要素稟賦、特別是以無形為特征的流通物的迅速擴張,使流通的規模空前膨脹,以至使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日益融合,社會的分工和交易都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生產是流通中的生產,更多的產品無法在一個國度、一個工廠、一條生產線或一個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社會化的流通把各個“部件”配置在所能發揮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要素稟賦,其交換價值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自身的流動;消費是流通中的消費,消費的施動者就是流通中勞動力所有者、資本所有者或企業家等以人的形態存在于社會的有生命、有思想的生靈。在這種情況下,處于混沌狀態的社會化大流通確實呈現出無規律的規律、不明晰的明晰,不僅流通一般與社會化大流通的邊際界線很難劃清,也很難確定互為交叉迭合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后工業經濟等的邊際界線。不僅實物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邊際界線很難劃清,也很難區別正在加速分流的各種流通中要素稟賦物的邊際界線。原來意義上的空間充斥著密布的信息網絡,鋪設著人們難以看到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多的交易活動借助因特網瞬間完成,空間成了流通無限膨脹的新領域。非但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流通的現在也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現在,而成了若干體現流通過去的時間反演,現在得到的信息正好反映著過去,而將來得到的信息則剛好反映著現在,正如布羅代爾所說“如果說經濟的一個特點是它超越其空間,是否可以說其它集合也同樣如此?所有集合全都吞食空間,盡力擴張,畫出一層又一層的屠能式圓圈。”(法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三卷,第3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會化大流通這個“屠能式圓圈”,成了所有要素集合的集合,形成了一幅蔚為壯觀、千姿百態的“流通景觀”。
現代流通是以消費需求為周而復始起點的螺旋式上升和發展的流通
傳統的計劃經濟把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認為生產是起點,是起決定作用的,而消費則是終點,是受生產支配的。在這種體制下,各種要素稟賦都是凝固的,不流動的,剛性的,整個經濟狀態是短缺經濟,必須拿短線產品來平衡社會關系。在這種體制下的流通是以生產為起點的分配過程。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流通剛好把經濟運行的起點顛倒過來,消費需求是經濟運行的起點,消費決定生產,決定整個經濟運行的過程。市場有多少消費需求就生產多少商品,消費需求是社會再生產周而復始的起點。如何滿足即期的消費需求,開發潛在的消費需求,創造嶄新的消費需求,成了市場經濟運行經久不竭的活力,也是現代流通周而復始的起點。圍繞市場消費需求所進行的商品生產與交換的過程,就是社會化大流通的過程。現代流通之所以成為引導生產、引導消費、引導經濟運行的先導性力量,道理就在于此。市場經濟越發達,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發達國家和地區之所以轉軌快,實質上是由于流通生產力率先發展,在開拓國際市場中起到了先導或導向作用,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形式的不斷調整,由此構成了國家持續增長的競爭力。只有充分認識并懂得現代流通,才能根本轉變整個經濟運行的方式,使經濟運行的質量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