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應對“信息孤島”
2008-5-7 11: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魏艷芳
“信息孤島”的產生
在信息化方面,大企業常常表現得過于 “臃腫”,這是因為信息系統難以統一。早先,企業建立了眾多的信息系統。但這些信息系統可能由不同的品牌導入實施,只關注于各自領域內的數據與業務處理,由于缺少相應的接口標準和規范,相互之間無法進行信息共享與業務集成,從而形成 “信息孤島”。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應用系統不斷增加,這些相對獨立、標準各異的 “煙囪”式系統已經不能滿足業務的需要,暴露出的弊端越來越多,對企業提出了諸多的挑戰。
人們想到了兩種解決方式:一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系統整合;二是推倒重來,建立 “實時大集中模式”的應用系統。
“系統整合”的尷尬
在這兩種方式中,人們首先希望能在原有IT投入的基礎上,在盡可能不改變系統操作習慣的前提下,來整合原有系統。
但很快人們就發現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一,把原先各不相干、標準各異的系統集成在一起,毫無疑問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程;其二,任何局部系統的一丁點修改都有可能影響到集成系統,所以隨時要準備好對接口進行升級和重新聯調,這無異于一次新的系統集成。
于是人們又想到不考慮數據集成,只將應用系統的功能進行適當的劃分并加以封裝,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外部使用者,這就是所謂的SOA,面向服務的架構模型。SOA其實是簡化了的系統集成,它雖然使應用孤島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數據孤島的問題卻依然存在。因此系統增加與升級在所難免,這同樣避免不了系統復雜性以倍數遞增的 “IT黑洞”,對企業成本與管理的挑戰不言而喻。
可見系統整合的根本問題不在技術層面,而在于思維方式: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整合,還是推倒重來?
“推倒重來”的成功
雙匯集團就曾經面臨這樣的選擇。從2000年以來,雙匯集團的機構規模不斷膨脹,面對高速擴張的發展狀況,所有管理軟件廠商給雙匯集團提供的信息化方案都只有兩種路線可選擇,一種選擇是保留原有的十幾種應用系統,補充建立新的應用系統,再做一個數據倉庫,通過對原有系統進行封裝和引入必要的中間件做應用集成 (準SOA);第二種選擇是把原有的十幾種應用系統都更換成統一的一種ERP系統,然后采用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通過數據庫同步的方式把數據集中起來,在中心數據庫上再做一些應用開發。
雙匯集團CIO劉小兵當時算了一下,無論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在全國建立30多個子站點,如果集團公司規模擴張,還要不斷地建新的站點。他當時大概測算了一下,如果采用SOA或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那么初期一個總部信息中心加30個二級數據中心的總建設費用大約是5300萬元,如果以后上1000個連鎖店和10個配送中心,就要再追加大約1.6億元。日常運行費用也十分驚人,人力成本、通信成本、房屋占用成本以及能源動力成本合計每年約3500萬元。
面對這種情況,雙匯集團既沒有采用SOA進行 “縫縫補補”,也沒有采用在當時看起來 “既先進又成熟”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而是選擇了建設 “實時大集中”應用系統的路子。到目前,雙匯集團只建了一個中心機房,這個中心機房只有兩臺小型機再加上一臺PC機。這樣雙匯集團在中心機房上的總投入只有600多萬元。管理人員也只有兩個人,一名網管,一名數據庫管理員,年綜合運行成本還不到60萬元。
更重要的是,雙匯集團CIO劉小兵還總結他的經驗,從 “推倒重來”的思維方式出發提出了“五個一”的信息化平臺思想,即一個數據庫、一套程序、一個機房、一個網絡平臺、一班人馬。
劉小兵解釋說,從企業內部來看,只有企業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才能在做大的同時又能保持靈活。而從技術環境來看,隨著互聯網相關技術、計算機集群技術、企業計算技術的迅猛發展,新一代實時大集中的企業計算架構技術已經成熟。這種架構的特點是整個系統中只有一個數據庫,即中心數據庫。任何分支機構都不需要設立服務器,只需配備供操作人員使用的、能上網的個人電腦。借助于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總部和分支機構可實現實時交換數據,終端的數據被實時收集到中心服務器,而總部下發的信息也立刻傳到所有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