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錯位競爭下的轉型嬗變
2008-7-1 10: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發展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經濟腹地,讓張家港不僅具有長江三角洲產業規模層次高、市場條件好、物資供應充足的整體優勢,但同時,也似乎讓張家港感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盡管國際資本和要素仍將進一步向長三角轉移,但地區之間的競爭將更趨激烈;與此同時,國家宏觀調控的更趨成熟,以及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這些都給張家港保稅區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對現有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進行全面的資源整合,充分疊加特殊功能優勢,努力向保稅港區模式過渡……”張家港保稅區在鎖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的同時,已開始腳踏實地向著這個目標邁進……
記者:伴隨著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來,張家港保稅區加快推進發展轉型,放大物流集聚效應,并全力打造長江流域的物流高地,那么,設立這一目標定位的初衷是怎樣的?未來設想是什么?保稅區對此進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徐仲高:張家港保稅區是全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保稅區。近期,張家港保稅區提出要瞄準四大中心,建設長江流域現代物流基地。即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和先發優勢,通過整合資源,強勢推進,積極打造以大宗散貨為特色的國際散貨集散中心,以黃金水道為紐帶的流域航運中心,以國際采購為重點的國際分撥中心,以專業市場為主體的商品展銷中心,這不僅是張家港保稅區對保稅區的發展前景的戰略定位,也是張家港市以港興市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張家港保稅區以保稅物流園區為載體,加快實現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努力實現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功能升級。與此同時,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全面推進保稅區轉型工作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首先,為進一步推動保稅港區的申報,我們邀請國務院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和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歷經半年多時間共同研究了《張家港保稅區發展前景與戰略》課題,國務院12個部委辦局的相關人士均對我們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明確表示支持我們向保稅港區轉型。
其次,按照海關總署“區域整合”的思路,我們果斷選擇第二種轉型模式(即向保稅港區轉型)。為確保轉型方案成功獲批并實施,我們又確立了以整合促轉型的思路,并于去年底重新調整了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區域整合方案,并報海關總署。可以說,調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我們的實際,更有利于發揮我們的優勢和特點,更有利于我們加快功能轉型升級。
第三,通過優化配套推動物流業的加快發展。在載體建設上,新規劃了占地800畝的非保稅物流園區項目,獲得省發改委批復,主要是為化工園區企業提供倉儲、運輸、配送、信息等物流服務。目前,一期400畝規劃用地的環評、土地審批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年初蘇潤碼頭開港運作,全年完成集裝箱運量1.4萬標箱。同時,年內華爾潤新建8.5萬平方米倉庫、保稅物流園西區4萬平方米倉庫、保稅區內新增4.5萬平方米倉庫,以及孚寶倉儲公司一期11.6萬立方米儲罐、5萬噸級和1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全部竣工投運,為園區物流發展提供了新載體。
記者:那么,目前保稅物流園區的運作情況怎樣?另外,請介紹一下張家港保稅區特色物流的開展情況。
徐仲高:截至目前,張家港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注冊企業已達3800多家,總投資超過50億美元,其中包括陶氏、道康寧、瓦克、雪佛龍、杜邦、英力士等20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1家全球化工50強企業,形成了化工、物流、糧油、紡織、機電等五大特色產業。目前,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已吸引了74家物流企業入駐,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48家,累計引進注冊外資1.4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化工物流企業———荷蘭孚寶,以及荷蘭世天威、博斯勒、意大利曾亞、香港嘉里大通等知名物流企業紛紛落戶,帶來了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本土物流企業快速發展,長江國際、龍億國際物流、金港物流、華芳物流、華爾潤物流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加快產業布局,著力營造現代物流產業鏈,與國際物流巨頭同臺競爭,推動了區域物流的轉型升級。
據統計,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進出口總額已占全國8家保稅物流園區的44%,累計貨運總量和海關稅收兩項指標位居全國保稅物流園區之首,已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的“T形交接點”,并逐漸取代韓國蔚山港成為遠東散化中轉基地。
與此同時,專業市場迅猛發展,特色物流集群顯現。目前張家港保稅區化工品交易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它的報價成為南京關區的審價依據和我國華東地區化工市場的“價格晴雨表”。而張家港口岸羊毛進口量占整個澳洲出口量的50%、全球的20%,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羊毛集散、配送、分撥中心。此外,以棉花、羊毛、PTA為主要交易品種的保稅區紡織原料市場僅成立5個月,就累計入住企業128家,成交額突破30億元,種種跡象表明,張家港保稅區有望取代澳大利亞成為國際羊毛中轉和定價中心。
此外,業務形式不斷拓展,“一日游”業務穩步提升。隨著業務形式不斷深化,保稅物流園區所具備的保稅倉儲、國際采購、分銷與配送、簡單加工、轉口貿易、國際中轉等功能逐步在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得以體現。意大利曾亞、荷蘭百科標準件等企業已成為重要的五金工具和緊固件采購中心,以長江國際、華谷物流、兵吉燕倉儲為代表的化工原料國際中轉業務日益增長,以蘇潤集裝箱碼頭為平臺的轉口貿易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企業依托保稅物流園區開展“替代境外一日游”業務發展較好,“一日游”貨運量已占園區總貨運量的12%以上。此外,近年來國家加大出口政策調整力度,保稅物流園區“境內關外、緩稅免證、入區退稅”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物流,放大了保稅物流園區對當地和周邊區域經濟的輻射效應。
記者:我知道近年來張家港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積極申報長江流域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港區,內河型保稅港區對張家港保稅區來說意味著什么?保稅港區的建設,是否可以看成是張家港保稅區全面提升保稅物流發展水平,實現園區新發展的一次重要的機遇?
徐仲高:2005年3月21日,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正式通過了海關總署、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的驗收,正式開始封關運作,標志著以現代物流為主體的長江流域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物流園區發展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承接現代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條件已日趨成熟。
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內,面積1.53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個區,主要發展液體散化、倉儲物流、臨港簡單加工、第三方物流。毗鄰物流園區的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于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唯一的區港合一的保稅區,江蘇省唯一的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擁有保稅倉儲的獨特條件,依托張家港市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特別是優越的港口條件,區港合一,輻射和帶動江蘇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國際化,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服務。近年來,通過大力開展區港聯動、區區聯動,加強和全國各口岸海關的聯系配合,促進保稅物流園區為節點的國際采購、全球配送、國際中轉、保稅分撥等功能充分發揮。由于保稅物流園區具有入區即退稅的政策優勢,能更為方便的實現加工貿易上下游企業間貨物的結轉,降低成本,因此,吸引了大批企業通過物流園區開展“替代境外一日游”的業務,特別是去年國家三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使物流園區“入區退稅”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與此同時,基于國家對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等特殊經濟區域調整的思路,提出了對現有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進行全面的資源整合,充分疊加特殊功能優勢,努力向保稅港區模式過渡的發展策略,這也是提升保稅物流發展水平,實現園區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是整合空間資源。充分利用保稅物流園區西區與保稅區僅一路之隔的地理優勢,整合兩區資源,使兩區成為集物流與加工功能為一體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和特征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二是完善海關監管。保稅區海關統籌規劃,加強職能整合,加強人力資源的調配,合理調整業務機構,保證及時掌控物流狀況,實現兩區政策、功能的互聯互濟。三是加強區港聯動。向上爭取賦予物流園區以口岸功能,實現一般貿易貨物的一次報關和快捷轉關,據此聚攏物流、集結市場,最大程度地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運輸成本低廉的優勢,為華東和中西部地區開辟便捷的物流輸送通道。并充分發揮港口大吞吐量的集散優勢,錯位上海港口,發展液體化工品、集裝箱、件雜貨等特色物流,不斷增強物流集聚效應,真正做到區港和諧發展。
記者: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及國家宏觀調控更趨成熟,產業政策調整,這些都給保稅區的發展和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張家港保稅區今年的拓展方向是什么?其側重點在哪些方面?
徐仲高:按照“‘十一五’末躋身蘇州開發區前五位、全國保稅區第一方陣”,爭當“張家港招商引資排頭兵、蘇州開發開放先行軍、江蘇又好又快發展示范區”的目標,2008年的確是張家港保稅區發展的關鍵之年。
根據新的形勢和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2008年我們仍要緊緊圍繞“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的目標,突出產業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資源整合,大力推進功能升級,努力提升保稅區的集聚效應、功能優勢、龍頭地位和輻射作用,全力打造“工業銷售千億區”、“產業發展示范區”和“協調開發先導區”。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2008年全區經濟指標規劃是:主要經濟指標增長30%以上,占全市總量的份額進一步提高。完成注冊外資7.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6億美元,外地注冊資本10億元,全社會投入44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0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165億元。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確保再上新臺階,分別達到26億元和9.6億元。
記者:要達到上述目標,有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或配套措施?
徐仲高:具體有兩大方向:一是突出重點,增創新優勢。要繼續把招商引資、物流開發、配套建設等五項工作作為全年的重點來抓。招商引資,要以“主攻歐美,鞏固日韓,擴大臺資”為方向,著力引進大項目、世界500強項目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項目,確保全年高新技術項目占招商總量的30%,到2010年占50%。
要進一步完善招商考核機制,由單純的“考核總量”向“總量考核與分類考核相結合”轉變。分類考核中要將全年大項目的引進數量、高新技術項目的引進數量等指標責任到各科室,這些高“含金量”的項目完成了,總量也會得到相應提高。同時要繼續抓好項目開工,確保全年開工項目不少于10個。
物流開發,要以保稅物流園區和非保稅物流園區為載體,實現保稅物流與非保稅物流并重推進,確保全年進出區貨運總量突破1000萬噸。在物流招商上,針對區內知名大公司的物流需求,引進1到2家國際知名的物流大企業,形成供應鏈的配套服務。非保稅物流園區的建設,要努力引導園區加工企業將非保稅業務向非保稅物流園區集中,力爭通過3年努力使非保稅物流園區物流量超150萬噸。
繼續推進“張家港電子口岸”的開發,開通與臺灣的互通航線、與上港集團的水上GPS直通點業務,積極營造便捷的口岸環境。進一步繁榮化工市場,積極打造國內第一個“美元掛牌、保稅交割”的化工品電子商務平臺;同時努力做大紡織原料市場,盡快啟動華東糧油市場,加快籌建金屬材料市場,力爭08年化工品和紡織原料兩個市場成為江蘇省5星級市場,三年內打造3個“百億級專業市場”。
要努力引入擁有貨源和航運網絡的國際知名碼頭管理公司,提高碼頭運作的軟實力,力爭蘇潤碼頭全年集裝箱運量突破5萬標箱。配套建設,計劃投入32.5億元用于工業建設,投入6.83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保稅區北大門改造、保稅港區整合立交橋、晨港路拓寬、發展路修建、化工綜合管架二期工程、雨水管網建設等30項重點工程。
二是要培育亮點,激發新活力。亮點一:打造保稅港區、生態示范基地、綠色能源基地“三大品牌”。亮點二:實現資源整合。要積極把握海關總署關于《保稅區規范管理與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實施的契機,加快推進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資源整合,以整合實現政策疊加,以整合實現兩區向保稅港區轉型。亮點三:加快產業轉型。“兩稅合一”政策實施后,高新技術企業在政策優惠上享受的“含金量”更高,這也是國家對產業調整作出的政策導向。面對這一形勢,我們要突破現有特色產業,繼續推進產業轉型,培育新的產業亮點,實現由基礎性產業向戰略性產業轉移,由以化工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由以單純的生產為特征的“制造工廠”向以研發、設計、運營、銷售為主要特征的“總部經濟”轉移。亮點四:拓展服務外包。既要充分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創新優勢,形成服務外包的本土化特色;又要努力適應全球服務外包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大力提升國際化水平。對于區內現有加工企業,要加大扶持和宣傳力度,引導企業將非生產性服務外包出來。同時,加大服務外包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是以歐美市場為突破口,引進以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為主要形式的業務流程外包企業,確保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超70億元。
記者:您認為今年保稅區最困難的,或者說讓保稅區感覺壓力最大的是什么?如何化解?
徐仲高:這幾年,我們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一些短期內無法破解的“瓶頸”一直存在。主要表現為:一是投資后勁仍是“軟肋”。在手的基地型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信息儲備不足,投資缺乏后勁。二是新型產業仍是“短腿”。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以化工為主導的傳統產業上,高新技術、能源等新型產業的投資進展不快。具體表現在用地規劃調整難,招商引資缺指標、缺土地;立體交通格局缺乏,物流發展受制約;建設資金不足,等等。那么,如何突破?我認為,在做好對上爭取土地指標、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強化融資力度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繼續做足“集約”文章。嚴格按照規劃、產業布局和產業鏈發展的要求,著眼長遠,節約、集約用地,提高資源遞增效率,實現“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特別是對于荷蘭汽車輪胎、挪威單晶硅、盧森堡銅箔、吉尼公司高空作業機械設備等10個投資超億美元的大項目,要緊密跟蹤,力爭年內談成3到5個。要做足“政策”文章。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避開政策因素對項目引進的影響,努力引進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的項目,減少項目審批難度。要做足“增資”文章。對于總投資超10億美元、注冊總額達3.5億美元的久泰、南港、道康寧、陶氏、佐敦、雪佛龍等意向增資項目,要積極做好后續服務和配套服務,促使企業做大做強,增資擴產。尤其是對于注冊增資超5億美元的道康寧系列項目,要確保盡早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