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與物流業亟待風險共擔 聯動發展應對市場
2008-7-23 15: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高燒的燃油價格到新《勞動合同法》(下稱“《勞動法》”)的實施,從人民幣升值問題到央行銀根緊縮、提高貸款門檻……市場危機沖擊波一層層地襲來。
作為供應鏈上下游的制造業和物流業如何“聯動發展”?
“兩業”舉步維艱
在今年年初的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不無憂慮地說,“今年可能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盡管對經濟發展形勢的警鐘已經拉響,但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作為基礎性服務業的物流業,以及國民經濟支柱的制造業,都還應對得力不從心。
進入08年以來,燃油價格漲幅之大,物流企業始料不及,運輸成本壓力成為最大的生存壓力:部分公路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大約增長了40%,有的為生存不得不虧本經營,有的不得已關門歇業。
為推動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今年初《勞動法》頒布實施。新法雖規范了物流行業用人制度,保障了勞動者合法權益,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物流企業的人力成本。
在快遞、配送等物流領域,相當一部分企業過去雇傭臨時工,沒有簽署勞動合同,沒有為員工交付保險等,而新勞動法在勞動合同及保險等方面都提出嚴格要求;在危險品物流領域,許多企業還沒有建立職業病保障機制,甚至一些勞動者若被發現職業病后反遭辭退。但新法規定員工合同期滿,用人單位必須要為其進行健康檢查,如果發現病例,則不能將其隨意解雇。
對過去粗放發展的物流企業來說,如果說在油價和人力成本已讓他們不堪重負,那么,央行銀根緊縮,提高貸款門檻,則讓一些中小物流企業連救命稻草都難以抓到。作為輕資產、重服務的物流行業,很多中小企業無款可貸。
而上述危機一樣沖擊著物流服務的主戰場??制造業。以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曾有過讓世界驚嘆的“深圳制造”和“深圳速度”。今日,珠三角作為世界最大的區域生產基地,其玩具、制鞋、服裝等眾多中小制造企業,卻因原料成本、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高漲幾近崩潰。
以鞋企為例,2008年1-5月份,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銳減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類出口企業今年已經沒有出口實績。1-5月份珠三角地區出口各類鞋9.4億雙,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5.7%。
倡導“風險共擔”
中國物流業、制造業如何擺脫市場風險?如何保障穩健發展?
在制造行業有三個“百分之九十”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制造企業,純生產的時間只占全部生產流程總時間的10%,而各種物流時間占90%;一個工業產品,生產成本只占10%,而采購與物流成本占90%;一個工業產品,生產的利潤只占總利潤的10%,而物流與銷售利潤占利潤的90%。
這三個“百分之九十”,其實用數據告訴我們的是現代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這兩個產業唇齒相依的關系。離開現代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可能是“無水金魚”;反之,離開現代物流業的支撐,現代制造業也如同“無輪戰車”。兩業需要在開拓市場時聯動發展;在面臨風險時要同舟共濟。
目前,我國工業品物流總額占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高達約90%。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和全球制造業的中心,現代物流服務對其支持作用非常關鍵。2007年,國家發改委倡議“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得到“兩業”人士積極響應。在今日,兩業都面臨發展風險時,我們認為“兩業”亟待風險共擔。
首先,“兩業”實現風險共擔,是對兩大產業的產業文化精神的一次大考。健康的產業文化是產業常青的根基。中國傳統的儒商文化一直講究“和能生財”。這“和”有和諧之意,更有合力的意思,即在危難時刻,能夠齊心合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這種“和”的商業文化精神,在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及后來的“5·12”大地震,及南方大洪澇中都有生動體現:許多生產制造業企業,拋開企業利益,日夜為災區人民趕制救災物品;許多運輸物流企業,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兼程運輸救災物資。他們為國家社會和經濟生活的穩定、發展、和諧做出卓著貢獻。
其次,兩業風險共擔是形勢所需。當危難只有一人承擔,可能重不堪負;當危難由眾人分擔,可能是重不足道。如果我們的物流業高油價、高人力成本等帶來的危機,只有物流企業承擔,也許在眾多物流企業歇業或倒閉中,帶來的是制造業的物流成本高漲,甚至生產供應鏈斷鏈,乃至整個經濟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果我們的制造業能夠積極與物流業風險共擔,共度難關,不只是能幫助物流業走過危機,也將在提升物流產業過程中,升級自身的物流供應鏈,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風險共擔本質上就是合作共贏。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企業都是在不斷化解危機中前行,在與市場風險的一次次博弈中壯大。處在逆境的“兩業”通過化解風險來謀到出路,而當“彩虹”出現的時候,這種在風險中形成的完善的企業管理及運作模式,同樣會為“兩業”贏得更多商機和更多的利潤空間。
“共擔”可以實現
“兩業”風險共擔不是什么玄虛的話題,而是能真真切切落實到企業生產運營和服務等實踐里。
對制造企業來說,現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制造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許多制造企業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物流功能整合,實施流程再造,分離外包物流業務,與物流企業深度合作。
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制造企業背后,一定有一個或幾個大的物流公司為其生產鏈條的持續運作提供強有力的供應鏈服務。在面對產業風險時,制造企業更多不是在運費等方面與物流企業斤斤計較,而應在全面評估供應鏈上下功夫,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管理。企業以往的供應鏈管理以縮短產品制造周期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而縮短周期則主要通過變更物流運輸方式加以實現,而較少涉及其他方面,諸如精簡操作流程、使采購管理更有秩序、提高決策與預案審批的效率。
其次,制造企業應該深化物流社會化,深化物流服務的一體化外包,改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滯后觀念,盡可能為物流企業參與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這樣一則為物流企業提供生存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利于自身提供供應鏈整體效率。
對于物流企業,要實現風險共擔,同樣需要做出努力。首先,服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物流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質量,轉變“價格戰”等思路,避免惡性競爭。要積極在提升專業化、一體化服務上,為制造企業提供更多增值服務。這方面,國際上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在德國,DHL就與飛利浦、IBM、英特爾、SAP等制造企業及信息化企業多元合作,深化供應鏈管理,提供高效快捷物流服務,降低市場風險。
其次,物流企業要不斷更新物流設備等,與制造企業共同分析整個商品制造、運輸等供應鏈環節上的燃油消耗,從源頭剔除不必要的能耗。提高物流設備運行過程以及倉庫保管中的能源利用率,或使用可替代能源,有效降低供應鏈中的油耗密集度,從而實現整體物流成本的降低。
在2007年,全球航運物流巨頭馬士基航運公司開始實施倉儲運輸質量與能源效率(QUEST)方案。該方案不僅不影響冷藏運輸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將制冷的能耗削減至50%,讓貨主企業得到優質的冷鏈物流服務。
當然,實現“兩業”風險共擔還有很多困難和障礙。比如,制造業能否以前瞻眼光深化物流環節社會化?物流企業能否真正改變觀念,升級一體化精益服務?風險共擔中的利益博弈,由誰來協調?如何改變影響“兩業”風險共擔的政策障礙,等等。
不過,只要“兩業”都能從產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完善各自的理念和運營模式,只要相關政府部門及行業組織積極推動這一理念的落地,實現“兩業”風險共擔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