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商貿流通服務業是廣州最大的失
2008-8-14 15: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稱。它不僅憑借其地處粵港澳中心的區位而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先天優勢,而且依托大珠三角強大的商流物流基礎和全國最大的外來人口流向地而成為“華南商都”。
自秦漢開始,在中國二千多年的開放貿易中,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二千多年長盛不衰的貿易大港。歷隋、唐、宋數代,宋元時期廣州“城外蕃漢數萬家”,“廣州富庶天下聞”,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已發展到空前繁榮的階段,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貿城市之一。從此,廣州成為當時聞名全世界的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世界東方大港。
明代,廣州首創外貿交易會,每年夏冬兩季定期舉辦外貿集市。明朝后期,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廢除寧波、泉州兩市舶使,對外只保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獨攬了全國的對外貿易大權。清代,廣州設立“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關閉漳州、寧波、云臺山等三處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長達83年。廣州再次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直到鴉片戰爭之時,廣州的外貿空前繁榮,廣州成為對內對外貿易的極盛之地。中國各地物產都運來此地,各省的商賈貨棧在此經營著賺錢的買賣。廣州商業和外貿的發展長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1979年后,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國外各種各樣的商品正是從這里流向全國,使它繼續充當全國最發達繁榮的商業城市,引領著全國的商業大潮。廣州商人作為“粵商”的代表,敢于務實求新,敢喝“頭啖湯”,敢為天下先。廣州是中國現代流通業一系列新興業態的發源地。南大便利店、廣客隆、國內最早的現代購物中心“廣州天河城”、最早的大型室內電腦批發市場“廣州電腦城”、最早的大型室內服裝專業批發市場“白馬服裝批發市場”、最早的大型電器專業批發市場“海印電器城”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最大的商貿流通企業近半數位居廣州。南方大廈、廣州百貨、新大新、東山百貨、天河城、西湖夜市、白馬市場、海印電器城、北京路等著名商業景點,群星閃爍,照耀全國。“發財到廣州”、“廣貨遍天下”,成為一度流行的時髦和風景。可以說,“商貿”是廣州這個千年古城的靈魂。
令人遺憾的是,近十年來,“千年商都”這個稱號似乎不被一部分人看好,他們不喜歡這個榮譽,千方百計要把廣州變成一個工業城市,不僅總是把“商貿流通業”說成是傳統落后的行業而加以冷落,而且似乎擔心它沖淡工業強市這個“主題”,于是,總是以各種各樣的提法來代替它,比如山水之都、汽車之都等。他們寧可花大力氣去爭取類似于國家衛生城市等各種各樣的榮譽,卻不注意把它獨具特色的“千年商都”這塊近乎生銹的金字招牌擦亮。甚至在全國尤其是廣東省大力發展以現代流通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的背景下,廣州仍然沒有出臺相關的促進現代流通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和戰略規劃。
國內輿論和人們關注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1995年至2005年十年間,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發展,廣東各地五星級酒店蓬勃發展,尤其是鄰近廣州的東莞更是差不多每個鎮都有四星級以上的酒店。然而,廣州在這十年間卻沒有開設一家五星級酒店。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只是酒店服務業這種現象,而是整個第三產業尤其是商貿流通業,在這十年間處于被投資和產業政策遺忘的角落。不管是否承認,也不管原因何在,這是客觀事實,也即:1995-2005,廣州商貿流通業被遺忘、被忽視和被冷落的十年。
1995年至2005年,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商貿流通業發育成長的黃金十年。大量新興業態,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電子商務、大型現代專業批發市場、大型綜合超市、大型購物中心、大型專業店(如國美式的家電賣場)、便利店等,在這一時期在全國得到了迅速發育、成長和擴張,產生了類似于國美電器、聯華超市等一批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然而,有著雄厚商業基礎的廣州,在這十年里,卻似乎處于隔絕和斷層狀態。十年間,沒有一筆針對商貿流通業的大規模財政投入,整個商貿流通業在強大的房地產開發和工業園區的圈地運動中,幾乎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處于“放羊式”的自生自滅狀態。就如同十年間迅速膨脹的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沒有被當成一種財富與物流的資源而借機發展大型物流園區一樣,而是被有關部門當成了麻煩和城市的負擔。也正如天河路上以廣州電腦城、天河電腦城等一大批著名的數碼市場構成的大型數碼專業市場集群,雖位居華南首位,在全國僅次于中關村數碼城,但卻從來沒有被當作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去建設和管理一樣。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這一輪全國性的商貿流通業大擴張過程中,廣州有一種業態一直是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那就是以天河城、正佳廣場、中華廣場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現代購物中心(MALL),無論從成立的時間、產生的效益以及人流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來看,都是國內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然而,在整體對流通業的成長和狀態視而不見的大背景下,這些大型購物中心在全國卻基本上默默無聞,其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被大打折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中小型各類超市、各類專業店、大型現代專業批發市場等一系列現代零售、批發、物流、餐飲等新興業態都在廣州得不到健康的發育和有效的成長,甚至象家誼超市那樣相繼夭折,幾乎錯過了整整一輪提升廣州千年商都的大好機遇。廣州至今都缺少在全國叫得響的商業品牌,無不與此有關。
或許也有人常常以廣州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一直居全國第三位來反駁我們,甚至說我們是杞人憂天。但稍微有一點研究的人就會發現,廣州商貿流通業之所以在沒有被充分重視的情況下能得以保持第三位的地位,這其中除了其他城市和廣州一樣存在這樣那樣的“重生產,輕流通”、“重GDP增長,輕財富實效”等問題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千年商都的優勢和市場自身的力量在支撐。
(本文為作者給新近出版的《廣州流通發展報告2007-2008》所寫的前言的一部分,該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全書55萬字,目前正在全國各大書店面市。主編:王先慶,副主編:肖怡、簡麗娜、李志堅。主編單位:廣州市商貿流通現代化重點研究基地。)